智慧时空应用技术研究所(原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负责人
王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时空数据图谱构建技术等研究,累计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中文核心检索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完成《‘数字海洋’理论与实践》专著一部。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任职期间,曾主持完成船载“数字海洋”科学调查信息保障系统研发、“数字海洋”集成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专项;参与完成国家973项目“海量信息可用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完成“SOA理念在‘数字海洋’数据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基于移动设备的极地考察信息支撑系统研发”等国家海洋局青年基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rgo观测资料在中尺度涡引起的海洋内部示踪物混合参数化中的应用研究”项目。于2015年8月调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工作以来,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并于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学习。现与天津中新生态城紧密合作,主持大型信息化项目“高性能分布式大数据平台”建设。
研究方向
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面向智慧城市、智慧海洋、智慧交通等应用领域,开展时空数据采集、大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应用等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图像处理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空大数据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移动机器人自主定位与环境建模、自主认知学习、强化学习、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分析、深度学习、工业产品的缺陷检测等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关键技术与理论研究;将机器学习与时空大数据结合,开展机器学习在时空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成员
研究团队现有科研骨干1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2人获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三层次人选,天津市科技特派员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主要成员如下:
沈怡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控制、嵌入式系统应用。
谷兆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应用。
董建设,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陈 静,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自主认知模型、机器学习、时空数据分析等。
于雅楠,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移动机器人自主定位与环境建模、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
王志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
代表性成果
1.天津市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支撑服务(35万),横向项目
2.数据服务备案管理系统研发项目(20万),横向课题
3.分布式高性能数据存储平台(50万),横向课题
4.生态城GIS平台升级开发(15万),横向课题
5.船载“数字海洋”科学调查信息系统研发,国家海洋局530专项
6.海量信息可用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973项目
7.基于自然语言的虚拟数据集成模式匹配关键技术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生态屏障数据资源管理及服务系统研发,津南区科技计划项目
9.基于内在动机的运动平衡机器人自主认知系统研究(25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0.基于局部感知的多机器人协调运动控制机制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1.基于时空序列的交通预测方法研究,天津市教委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
12.便携式人体生理信号监测系统研发,天津市科委项目
13.基于太赫兹光谱近场成像技术的应力场测量方法(3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4.经皮给药微针阵列加工技术研究,天津市教委项目
15.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机器人视觉研究,天津市津南区科技计划项目
16.动态光照下弱纹理室内视觉里程计构建方法研究,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17.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18.基于机器视觉无缝钢管缺陷检测,横向课题
19.生物质能燃料锅炉智能控制系统,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便携式人体生理信号监测系统研发及应用,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1.新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2.基于SOPC技术的污水处理电控系统,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3.计算机软件总线体系结构的研究,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